★不運動的孩子:青少年的坐式行為
本篇報告呈現了除了關注「身體的活動」是重要項目外,也如正片負片的觀念,去關注「身體的不活動」也會帶來另一種衝擊,樣本中國三到高二的青少年看電視的時間與日俱增,在假日尤其明顯,但研究中指出我們該關注的是放學到七八點這段時間比較有可能改變的時段,這時段如何讓青少年減少坐式生活形態是我們可以努力的。而如何努力呢?這時段如果青少年是在戶外而不是在家裡,可能影響很大。
正片、負片,身心學的思考模式來到了這邊。
★以限制為基礎的架構來瞭解運動中的動作協調、控制與習得
★非線性教學法:以限制引導的理論基礎來進行遊戲教學與指導
我以前一直記得運動學習是「以實驗室」為主,聽了講座後,回去再看看書,發現原來是以「實驗」為主要研究方法,一字之差,天差地遠。講師所呈現的報告,我覺得功力就在於把一個運動情境,就抓出裡頭的一個要素,像「距離」,籃球三對三的距離,可以把他化為圖表,然後解釋清楚。距離這個概念也許存在教練、老師、運動員經驗中,但是沒有人把他說得那麼清楚,並且化為一個通則,這就是他的突破與成就所在。
★優異運動表現之大腦歷程
大腦的研究日新月異,也用來解釋很多的東西,主要是學習是一個內在隱藏的東西,我們如何將這個學習「量化」,讓他很明確呢?大腦的研究想要幫助我們這件事。但是,儀器的數量所呈現的比較可信,還是我們切身的感覺比較可信呢?當妳覺得某個地方很疼痛的時候,但去到大醫院,醫院使用最新的儀器來幫妳檢測,卻告訴你,沒有問題,但妳又明明很痛,誰對呢?而這樣的事情所在多有。儀器的閾值有多精密呢?所以自己的感覺在身體的醫學還是最有幫助的,也最真實。
大腦的研究也是這樣,目前得到了初步的結論,可以大概的解釋「可能」是這樣,但是我覺得離實際可以應用還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