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吃晚餐,遇到熟識的家長,那是去年第一名孩子的媽媽,我們穿插聊著,他說:「莊老師我今天要考考你」,「孩子今年要考新生國中美術班,才答應我說,要好好用功,想不到,今天本來要去補英文,他卻說想要看電視,不想去,莊老師,我考考你,我遇到這樣應該要怎麼樣反應?我應該要怎麼罵他?」
這可真不是一個大問題,以我不是媽媽的心情,我會說「喔,有個性起來了」,會說有個性的原因,是因為孩子懂得執行他自己的選擇,他敢違背家長的意志而選擇執行他的意志了。青少年時期的叛逆,這樣的「敢違背,敢選擇自己」是他這一生勇氣的來源,在青少年不叛逆的人必須在他的其他時間去用各種奇怪的方式,去彌補他這時候因乖巧所造成的「勇氣不足」。這種彌補,有時候會付出更大代價,而失去勇氣那就更不用講了。
這事在旁人看來簡單,以媽媽的心情,可就難了,一次這樣可能還姑且可以,會不會都這樣下去,孩子就此失去了競爭力,脫離了追求卓越的行列。以後是不是也會像這樣不聽話?我該放手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了嗎?他可以嗎?而更深的憂慮是「孩子是不是要離我而去了」。
家長難為,誰都想要自己的孩子更傑出更優秀。換成是我,我想我也無法脫離這樣的情節,但我會建議從環境上著手,孩子還是未能獨立自主之前,他的某些選擇還是要受到限制的,例如我會建議「那就把電視給砸了吧」,當然這是比較開玩笑的作法,我們是可以選擇我們不提供什麼東西的。或者是在提供的時候,會加入我們的要求,我們跟孩子的協商中,大概可以包含這個部分,並且跟他解釋清楚,而這時候,孩子的勇氣,孩子的意志,也可以展現在「那我不想做,我寧可放棄這樣的對等條件」,好,沒關係,這時候你就可以尊重他了。
「越是已經完成的家長,對孩子越能放手」,有時候我們對孩子的要求,只是以前我們未完成的遺憾想藉由孩子幫我們完成而已。給他們「做到怎樣我們就可以怎樣的允許」,比「你一定要怎樣」或「你不可以怎樣」,來要求孩子,往往都是比較輕鬆而少衝突的。